星期六, 9月 11, 2010

關於愛情和我的信仰見證(三)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小學時代,曾有這樣一張書籤長夾於我衣櫃抽屜縫隙,忘了是誰送的,只記得那串文字耐人尋味。從來無人告訴過我愛是甚麼,電視劇或流行曲裡所講的愛都不是這樣的,不知為何,這串文字卻深得我心,我總覺得它隱含著一些很重要的智慧,而且是很多人不知道或做不到的。一個小學生真的會這麼想嗎?回憶中那像是純感受的印象,似一團混沌的訊息,靜待廿年後的腦袋去詮譯。我生來就是順從性很高的人,雖然小腦袋常常在質疑某些大人的判斷和做法,傳統教育裡所講的道理我基本上還是會照單全收,加上家人都正直務實,我自小在是非觀方面基礎頗為穩固。

有一段時期,我的確有點迷失,就是先前所講的感情混亂期,算起來長達十二年,在此期間我沒有任何一段愛情算得上幸福平靜,卻遇到大量人性陰暗面的問題,包括別人和自己的,這些於我都非常陌生。他們口中的一些道理,似是而非,聽了就是不敢苟同,但若把我個人的是非觀拿出來比拚,則必有死傷。這些日子,我有努力去接受一些不一樣的想法,不一樣的人生,我明白到這是成長的必經階段,但到了一個地步,我開始無法分辨哪些是「以前沒有學到的道理」,哪些是「對方為掩飾自私而作出的狡辯」,我亂了,投降了,甚至有時候,崩潰了。言語無用,鬱悶的心情無法宣洩表達,有些哭盡眼淚的夜晚,剎那之間也會變成瘋女。是這些價值觀的偏差,使愛情無法甜美,它們必然夾著酸苦。

當然,這些見解也是用今日的頭腦整理出來的,現在我知道,戀愛的酸苦並不是來自愛本身,而是來自人性的缺陷(這可演繹成聖經所講的原罪)。我們要勝過這些缺陷,愛才會以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所講的形式體現。

有了信仰之後,我的改變並非一百八十度,在愛情裡,我還是會寂寞,還是會犯錯,不幸中的大幸是,從此之後,孽緣都拖不長。有已婚的弟兄告訴我,姻緣是要向上帝祈求的,祂會先把你這個人「搞掂」,才把一個「已搞掂」的人帶到你面前。我聽了覺得很有趣,的而且確,如果大家都「未搞掂」,還是繼續會有死傷的。

至於「上帝」是如何把「大帝」帶給我,我不詳細敘述了,免得聽起來神化。對非信徒而言,那些宗教經歷似乎都帶點神化,不過如果你相信鬼故,相信神蹟應該對你也沒有害吧!總之,我的這位睇show朋友──還未是基督徒的大帝,因為某些奇妙的安排來到了我面前,這是他向上帝所求的。然後很快我們就結婚,結婚之後他決志信主,不因為我。從此我們過著非常舒服愉快的婚姻生活,這是從前的我傾盡全力也找不到,卻一直相信的簡單愛。關於婚姻,我記得牧師說過:「如果這個人合適,你和他一起,與主的關係會變好。」大約這意思吧,我覺得很有智慧。此話的另一版本是「如果兩個人都靠近主,他們的關係亦會變得親近」。道理如出一轍,因為神是愛,祂就在我們的中間。

在信仰裡面,我學習過的道理、思考過的因果、感受過的帶領實在太多了,謙卑的心原來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為神工作就是傳播愛的工作。我漸發覺基督教所講的那些看似脫離現世價值觀的道德規範,都是深藏著永恆之智慧的。回想起來,我年幼時的蒲點「救世軍」、閱讀的「突破少年」雜誌都是基督教團體辦的,宗教團體對社會的實質貢獻,我視為另一種行為的見證。關於信仰,我還有太多要學習、鑽研、揣摩。我一直沒有以「典型基督徒」的姿態生活,當中有很多原因,其一是我希望想通關於其他宗教的問題。我知道聖經和教會裡有很多惹人爭議的地方,然而若你覺得世上可能有神,或某種至高的精神存在,卻不知如何與祂溝通,聖經至少可能是其中一種語言。人不學習語言,就無法表達,無法學習概念性的東西。有了語言,非具體的事情變具體化了,卻會因詮釋的問題惹是非爭端。活在公元二零一零年的我們,於整個歷史、宇宙裡實在微不足道,所知的應該仍非常有限,有人會因某些科學觀點或主觀理由拒絕宗教,而地方文化也是一些族群難以認識宗教的原因。然而在我們享有的自由裡,個人還是可以選擇接受「有神,而且神愛你」這個可能性,就如尋回失散的父母,用心去感受、學習,在靈性上得到提升,並透過自己跟上蒼獨有的溝通模式,回到真理的懷抱,我相信天國就在那兒。

最後,我只想澄清九月號「天使心」訪問的最後一段出錯了,記者問我現時的快樂指數是多少,我答了9.9分,但刊出時卻把我的答案和另一位被訪者的5分對調了,有冇搞錯呀!我點會講中庸之道呀?熟我嘅都知唔對路啦呀嘛!而我的9.9分答案,本來有典型信徒的「平安喜樂」四個字,卻沒有被寫出>_<.........感謝神,竟以這樣的方式迫我親手把詳細見證打出來,哈哈!
: p

祝大家尋到快樂的根源。

星期一, 9月 06, 2010

關於愛情和我的信仰見證(二)

踏入藝人之家之前,我對基督教認識很少。我只讀了一年天主教小學,六歲那年歡天喜地告訴媽媽:我們都是天父造的!媽媽似聽了個無稽笑話,冷嘲一句:「你是天父造的?那麼你就不是我生的了!哈哈哈……」我聽了很害怕,覺得冒犯了媽媽,怕媽媽會不愛我,從此不敢再提。小二搬家後,我再沒讀過任何有宗教背景的學校,保持著一定程度的「中立」,也可說是「宗教無知」。接觸基督教的機會也不是完全沒有的,但那些攔途截劫式的傳教部隊,和有如外星語言般的信徒用語,都是把人嚇跑的。我信他們都是好人,也信他們在傳播他們相信的事,然而那中間似乎欠缺了一些很重要的東西。理性上,他們都沒能告訴我相信耶穌或上帝的邏輯是甚麼,感性上,光說上帝愛我這四個字當然不能令我感動,我更怕你用天堂來誘惑我,我可不是這麼功利的。我和很多人一樣,內心會不住反問,為甚麼要說我有罪?為甚麼不能有其他的神?

到大學畢業,我拿著戶口剩下的幾千元和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同學到中國闖大半個月,從九龍乘三十三小時火車上北京,兩個人坐在硬臥車廂下舖整日聊天,扯到天南地北,開始討論起宗教來。他說了好多好多,內容我都忘了,但我記得那是一次認真的討論,令我第一次覺得信仰是可以討論的,第一次覺得:這是一個「選擇」。他問我,為甚麼不信呢?我說因為還沒有足夠的原因令我由不信變成信,我會努力做個好人,我覺得現在這樣就很好。話題到此結束。

抵達藝人之家之時,我已是不一樣的我。由狹小的籠子跑出外面的世界,我接觸到的人愈來愈複雜,也愈來愈體會到人性的不足,這些都使我震驚和害怕,加上連串的愛情失敗,自己堅強的一面似乎再也支持不了脆弱的那一面。在這種心情之下,人會想尋求一種轉變,一種思維上或經驗上的進化,哪怕是宗教,就即管去認識它吧。我最喜歡聽見證,因為它們都是一段段真實的經歷,或是曲折離奇,或是誠摯動人,而且作分享的不少都是長輩級,他們供給了我缺乏的營養,我極需要這種人生經驗和智慧的分享。漸漸地,我開始從人的行為去了解信仰,我發現這群人與「外面的人」很不同,為甚麼他們會如此善解人意、熱心助人?為甚麼他們可以抵抗那些扭曲的普世價值?更奇妙的是,為甚麼他們如此關心我、照顧我?在這地方,我感受到比愛情更真實的愛,也覺得他們所講的東西與我希望相信的真理很接近,我開始放下那些狹隘偏執的反問,嘗試以一種正面開放的角度思考聖經的教導,從生硬的古老翻譯文字中尋找生命的啟示。

在信與不信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捩點──就是想通了「愛是甚麼」。

這是個很重要的訊息,但願我能清楚表述。基督教說上帝創造了人,其實祂自己好好的,為甚麼要把人創造出來的?我想到,因為這樣,才有的「關係」出現,相愛才會成立。試想想,假如世上只有你一人,你有可能愛人或被愛嗎?上帝又給了人自由意志,讓你選擇如何回應,要是祂設定了人必然愛祂,愛就不成立了,因為愛也是自由的。再想想,如果你的伴侶是被迫愛你的,那還是愛嗎?

人與人之間,也是一種「關係」,上帝創造了至少兩個人,人世間才會有橫向的愛,如此說來,「愛是來自上帝的」這種觀點就給說通了。而造物者與人之間,又是父與子的關係,人是上帝所造的,所以上帝必然愛我,我明白以後就會以愛回饋,這不也是在講人世間的父子或母子關係嗎?不同的是,人世間的父是人,天上的父是「真理」本身,人世間的父或會因人性的軟弱而不懂愛惜子女,天父的愛在理論上卻是長存的。從這角度,縱向的倫理也給想通了。造物者的愛與人的愛在道理上是互通的,當你懂得去愛造物者(上帝),從祂那裡學得行善的道理,也就會懂得如何愛人、如何相愛了。

我沒有認真研究過哲學,以上說法,如果有邏輯上不嚴謹的地方,請多多包涵。這是我經思考後認為極值得分享的一組道理,而且正在獲益受用。我記得那位一起旅行的大學同學說過:「信仰是要經歷的。」今天的我已經明白,並且希望不信者可暫時放下那些單憑言語辯論永遠無法獲得滿意答案的疑問,試著以經歷的方式來體會它。然後,故事可以回到愛情了,你相信,人有了信仰之後,愛情的命運會改變嗎?…… (待續)

星期六, 9月 04, 2010

關於愛情和我的信仰見證(一)

今天晚上,打開剛寄到的九月份天使心雜誌,立即翻到我和歐陽業俊的那篇專訪。我和Pasu認識多年,大家是很不同的人,我們在福音歌曲方面的合作,至目前為止算是取得相當不錯的成果,現在回想起來也覺得神奇,我們在這當中是靠著許多婉轉或赤裸的溝通,互相諒解包容,才算順利磨合。這次訪問主題被設定成"愛情.抑鬱.重生",處理方式是把我倆的訪問內容夾在一起作對照,讀起來感覺有點奇怪,我想不到我們在愛情道路上或對愛情的看法上有甚麼相似的地方,這個對照,就姑且當成一種形式上的對話好了。

我無法如實描述我看完這篇訪問之後的情緒,因為這種激動意味著否定那位和藹可親的記者所付出的努力。我不想挑剔文章的內容,卻有股衝勁想表白。我把這事反覆想了幾遍,決定把訪問內容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一次,這樣事情因果才會顯明,見證才更有力量,也可讓我糾正原文之誤。

作為流行曲填詞人,我不特別喜歡寫情歌,一來市面上已經有太多情歌,二來我認為除了情歌以外還有太多有血有肉的年青想法還沒有被涉獵。在一個座談會上,我說到我最喜歡寫非情歌,然後一位唱片業前輩隨即反射式嘲諷:所以你啲歌唔紅囉!沒關係,我知自己在做甚麼。雖說不特別喜歡寫情歌,其實我還是十分希望能多寫些情歌的,所說的是真正的情歌,講如何相愛,如何相處,而不是放大悲憤或只有比喻包裝的東西。正因為自己經歷過不同的階段,才深知愛情無知對世界的傷害,對寫歌詞也有了另一種承擔。我希望透過創作,和大家分享我在這些痛苦歷程中體會到的一切。

我不算成長於一個十分美滿的家庭,爸爸在我中二那年因癌病去世,由於一家人並不特別親愛,我對父愛記憶模糊,也不大為意有爸爸陪伴成長的人是怎樣的。直至我開始拍拖,發覺自己對男朋友有很重的依賴,我知這種依賴也發生在不少女孩身上,而這種依賴是會令男孩吃不消的。當然,那時我並不知道家庭背景影響之深遠,不知道我把各種情感需要都投射在男朋友身上,不知道我想在男人身上尋回失落的父愛--那種來自男性的堅實支持力量。另一方面,媽媽出身鄉下農村,家庭複雜,自小喪母,捱得過這些日子,已強悍得失去了女性原本的柔情。在這樣的家庭裡,我沒有參考的對象,根本不知道女人應該如何與男人相處,而不懂男女相處之道,就會有意無意傷害了伴侶或傷害了那段關係。怪就怪那時代,我們的父母都在不正常的家庭長大,延至我們這一代,家庭意識還沒能健全。

我談戀愛的機會不少,但隨著次數增加,竟有愈談愈糟的感覺。有時因為被對方的激情所動,想得到被愛的感覺,而跟了一個和自己性情不合的男人在一起,大家辛苦。幾年後重遇初戀男友,以為我們才是最投契的,又再錯誤地走在一起。現在我相信,兩個人分過一次手,第二次分手也會是為著類似的原因,就算近因不同,遠因也一樣。我們第一次分手,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去讀書,然後我變心了,換過另一種講法,原因也可以是我覺得他不夠愛我,所以才會和別人在一起。在這羅生門中,我們對分手的理解也出現了兩個版本,他的版本是"我狠狠地拋棄了他",我的版本是"我還是想回到他身邊的,但我要感覺到他真的很愛我,最後他選擇了放棄,因為他希望由我來選擇他"。愛情就是這種兩個角度的事,必須兩個角度一起看才中肯。

至於第二次分手,是因為一位頗有名氣的人向我展開追求,我沒回應他,但有見他,是為了工作,也是為了要處理好這件事。男友對此極為不滿,而這故事也實在有點似曾相識,這就是我們決裂的源頭。到最後我仍哭著說想與他在一起的,但他堅持分手。那時我極無助,好友都知道我曾是那樣的歇斯底里,六神無主,像個被拋棄狂哭的嬰兒。而在那失去靈魂的瞬間,我竟去了投靠那名第三者--那個聲稱很愛我,而我不愛的人。他真的愛我嗎?兩星期前,他還滿肚子理論說兩個人一起不用夾,有包容就行了,兩星期後他卻告訴我,我們真的不夾,然後以一種極低劣的方式分手,就是迴避見面,更改手機號碼和在電話中稱呼我為"老友"。

這連環事件,曾把我打擊到崩潰邊緣,我到底做錯了甚麼?男人們到底都在想些甚麼?你們口口聲聲說愛我,我也沒有對你們不好,為甚麼我會突然變成一個被雙重拋棄的"孤兒"?

我不曾患過抑鬱症,但走路也想哭的那種接近抑鬱的狀態,也是試過好幾次的,這次是其中一次,也有在月台邊閃過:"不如就這樣跳下去算了"的念頭。不過,無論多痛的痛,我都只會給自己三星期期限,我總相信,失戀這回事三個星期就應該要復原,就算心情未完全平復,也要站起來重新做人。不久,我又認識了一名男孩,他幾乎天天打電話給我,要我跟他煲電話粥,我以為我們要在一起了,結果是他跟我說我太好,不敢跟我在一起,我不知道這是不是藉口,但以我所知,他也有這樣跟他的一些朋友說。要命,太好也是不能被愛的理由嗎?後來的半年他還是這樣常常打電話給我,拉拉扯扯的,有不知情的共同朋友說聽說我喜歡他......

這段不三不四的關係,令我對男人完全失望了。愛是甚麼?自己的付出有用麼?為何沒有男人能給我一個溫馨的家?以後要不要改和女人一起?就在這個時候,一位藝人弟兄把我帶到藝人之家,開啟了我的信仰之門,也讓我找到了愛的答案......(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