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30, 2010

人性化的城市:哥本哈根 (五)

互聯網時代,旅遊真方便。早在出發之前,我們已從媒體查出該週末剛好是小美人魚回歸哥本哈根海岸的日子,為了確定時間地點,我們特意前來這名叫WONDERFUL COPENHAGEN的旅遊中心查詢詳情。

請問小美人魚是今天回歸嗎?我們問。
是啊!櫃台的姨姨面露欣喜道。
會有儀式嗎?
有啊!是兩點至三點。那裡會很多人呢!不想擁擠的話,明天才去看吧。
(哈,姨姨你可知道我們來自甚麼地方?香港人對擁擠的定義是不同的。)
我們在上海看過牠(it)呢!
真的嗎?你們在上海看過她(she)啊!
對!展館設計得很漂亮!
姨姨聽了很開心。這來自安徒生童話的小美人魚像,深受丹麥人民的喜愛和尊重。

(P.S. 在這兒,你還可透過櫃台職員搜尋到每晚市內所有live show的資料,服務周到。)

小美人魚於上海世博展出期間,哥市遊人只可透過視像屏幕遙遙看她。最初不少人反對將這國寶送去中國,認為不該以她作外交籌碼。

大會向所有圍觀者派發丹麥國旗,我們做了一小時丹麥人~

Free Tibet! She said.
Free Hong Kong! We said.
途人笑了。
這名姨姨並不是甚麼激進人權分子,她對西藏所知不多,她只是單純地認為,既然西藏人想要自由,就該讓他們自由,她要身體力行表示支持。
五色幡旗吸引了一眾電視台攝影機的視線,中央電視台就是不看到啦~

這就是所謂的十分擁擠了!哈,相比起世博的人造人潮,這幾百人算得甚麼?丹麥人才不介意甚麼派頭問題,一切順其自然。(這兒也不像香港,不會有警察緊張兮兮地呼喝你不可站在欄杆之上。)

回歸儀式可謂簡單而隆重,先是樂隊演奏,老實說丹麥的音樂表演不怎麼樣,但勝在夠輕鬆,很明顯他們的音樂造詣不是逼出來的。然後是丹麥和中方代表相繼致辭,中方代表(是駐丹麥領事吧)朗讀了他親自寫給小美人魚的詩,而且是請朋友翻譯成英文後才讀的,我喜歡這種善意和誠意。

小美人魚準備降落到原來的石頭上,WELCOME HOME!

儀式結束,官員給小美人魚獻花!這個我也喜歡,簡約優美,又帶一點藝術意義。

在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家、截然不同的環境配置看過她,更能體會她那幽幽的永恆之美。

星期二, 12月 28, 2010

人性化的城市:哥本哈根 (四)

選擇冬天遊北歐,明知寒氣逼人、日照時間短,卻相信這樣才能真正感受彼邦的生活質感,才能體會人性化創意的源頭。十一月哥本哈根氣溫約為0-5度,少有陽光,多為陰雨天氣,日夜溫差不大,即是說日間同樣陰寒。行人大多不打傘,我想是由於風大的關係,那些風比香港的8號風球更大,與其與傘子鬥力,不如穿防水外套更好,此時我終於明白絨褸的優點。

馬路旁的地熱,供路人暫時取暖,很窩心的設計!

這種燈甚至不是太陽能發電,而是直接取用太陽光,將之收集反射到燈罩。北歐燈飾設計重點之一,是盡量把最多的光源反射向下,而眼睛卻不會直接看到光源。

單車可以上火車,因為單車就是市民的腿,也是馬路的公民。

新加了這張圖片,火車上有單車專用座位,也適合北歐的特大嬰兒車使用~(留意後方的紅色電子站牌,站名是斜排的,十分好看,來自靈活的頭腦。)

售票機顯示屏不用電子屏幕,省電之餘,還保留了機械操作那種直截了當、沒半分贅肉的智慧美。

十程交通套票(clip card)平均票價為單程票的六折,折合十多元港幣一程(一小時內可任意轉車,包括火車地鐵巴士等,轉到目的地為止),相對實惠。套票是一張小紙咭,設有十行位置,上車前乘客須於月台"打咭",咭機便會在票上印上日期時間,同時clip走一格數字。數字是從"10"開始clip走的,讓你一眼看到還剩下多少程,十分聰明。一張clip card可多人share,兩人clip兩次就行了,如此類推。使用2 zoner clip card也可前往3個zone以外的機場,單人clip兩次,二人同行只須clip三次,因為3次 x 2zone=6 zone,6個zone可供兩個人去機場,完全冇蝕,抵用啊!

交通公具上往往沒人查票,一旦發現沒票的當然要罰。在月台打票的人不多,因為每位市民身上都帶著一張付有照片的交通證。

設於主要旅遊區街道上的互動視像博物館暨意見欄,touch screen操控,可供遊客透過視像留言反映意見。電子科技,最緊要用得其所~

星期五, 12月 24, 2010

人性化的城市:哥本哈根 (三)

今年像有兩個聖誕,一個在北歐過,一個在香港過。在北歐,連串聖誕活動於十一中旬已展開,冬季關門的Tivoli遊樂場每年也會加開為期一個月的聖誕特別場(像香港的哈囉喂),吸引很多大小朋友入場看燈飾、玩機動遊戲和逛Christmas Market。哥本哈根步行街各大高級生活精品店均推出名貴designer聖誕裝飾(這些品牌就如北歐的LV),大眾化的十蚊店也排滿了各式聖誕用品,讓市民趁早"辦年貨",場面墟冚。雖說物價指數高,這裡仍不乏價廉物美的好東西,Made in China沒問題,最重要是原創和good style,就讓我以這些可愛的圖片和大家分享一個溫暖的聖誕吧!

聖誕老人燭台很便宜,十元丹麥幣約等於港幣十五元。

小企鵝couple是用來放salt & pepper的,這些小東西的動態都很"人性化"...

小物品堆砌出排山倒海的溫暖感,令人很想領他們回家!

黑咪貓?!

這weekend剛好有Christmas parade,老師們領著各級小女孩在市中心巡遊跳舞,氣氛輕鬆。

歌詠團表演,這天色屬於下午四時多。

小朋友領到禮物後興高采烈驅車回家~

據說Tivoli是全歐洲最漂亮的遊樂園,持哥本哈根卡免費入場。

巨型聖誕樹,卻不像香港商場的gimmick化。留意後面的紅色心心,心心是哥本哈根的標誌。

在北歐看到的聖誕老人公仔都有不同神情!

錫錫!

開心開心!(後面有人醉倒了...)

這是青蘋果,我覺得concept像冰糖葫蘆,不過沒有試。

感覺上瑞典風格比丹麥略cool一點,相同的是,沒有東西是呆板的。

最後我們買了一些聖誕香料和燈飾回家,將這份溫暖而不喧鬧的氣氛延續。

星期一, 12月 20, 2010

人性化的城市:哥本哈根 (二)

不如先介紹一下我們今次住的地方。

北歐出名昂貴,平價酒店動輒過千一晚(港幣計算),沒有獨立浴廁的B&B小房間也差不多要這個價錢,有沒有更好的選擇呢?

據說有些青年旅館裝修十分雅緻,不過如果你想體驗真正的北歐生活,apartment不是更好的選擇麼? 無意中surf到airbnb,那兒list了很多平民化的apartment,旅客看中available的單位可直接與屋主聯絡,網站收取10%佣金。我們找到一套六百多呎的民房,有寬敞的浴室、設備齊全的廚房與小露台,才70美元一晚而已。(airbnb也標榜人性化旅遊,與我們是次主題不謀而合。)

Apartment的check-in/check-out時間很自由,視乎屋主性格。我們早上六時多落機,約好八時先到apartment放低行李。這是差不多天光的時間,天藍藍的好漂亮,還突然下起陣雪來。我們在屋外按鈴,淋了十五分鐘雪水還是沒有人應,終於打開手機聯絡,此時年輕屋主Jannik才睡眼惺忪的出來應門。他與女朋友就住在這屋子裡面,有訪客他們就走,我實在搞不清他們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這位年青人只穿著T-恤與白色平腳底褲,一邊跟我們談著交屋的事情,一邊抓他的小弟弟,幸好我這年齡不會覺得尷尬,哈!

屋苑外的藝術品,看那動態,是活的。

每天在apartment做早餐,都是擅自拿屋主的東西弄的。雪櫃的蔬菜都不包保鮮膜,快到期的麵包不知是否上一手剩下的,果醬沙津汁等很齊全,茶包珍藏很多,把廚房的櫃門逐一打開,你還會發現發芽的馬鈴薯!從來沒有住過這麼活的"旅店",屋主的CD可任意播放,音樂口味和我們頗為接近(Bjork、Nice Cave等他有的我們也有)。電視很大但沒有頻道,丹麥人好像不看電視。

咦,桌上那黑影是甚麼?牠是我們的特別嘉賓--黑咪貓!

我們與這有趣的小傢伙渡過了幾天難忘的時光...遲些寫一篇關於你的!

大概是屋主的親筆畫作,嗯...很具"丹麥風"...

入夜,我們像他們那樣生活,被燈光、燭光與書本包圍。

無獨有偶,這套房子在listing上叫Emperor's Apartment,即大帝公寓!我們與Jannik註定有緣。

人性化的城市:哥本哈根 (一)

十一月中,在兩堂小學繪畫課之間失蹤了一星期,速遊北歐一轉。扣除飛機時間,還有五個整天,行程不算太短,全賴北歐航空時間完美。

北歐航空的亞洲基地不在香港,我們先搭泰航到曼谷,獲得蘭花做紀念後,才正式登上北航客機。冰藍的機艙內全是淺金髮的高大男女,我們是全機頭髮最黑的人!

淡季去旅行,港客甚少,very good!

人性化設計--飛機椅背上的鏡子,讓乘客可隨時照顧儀容


許多人問,丹麥好玩嗎?一時間也不知如何回答。那並不是吃喝玩樂看名勝的地方,然而這次汲取到的文化生命,卻是深層次的精彩。

話說回頭,五月初去上海世博,丹麥館是我們的最愛之一。它無比簡潔、流麗,精神奕奕而深思熟慮,沒有任何電視屏幕,卻漂亮地善用了太陽光,我們認為是走在了世界的尖端,完美地實踐了可持續發展的精神,貼題得叫全場LED閃閃令展館無地自容。然而,許多香港及內地人來到丹麥館,匆匆走一回,便大呼"冇嘢睇"、"搵笨",專程前來尋找童話國的新婚夫婦也顯得一臉茫然,狀甚失望,這種奇妙的落差,令我們更想知道丹麥人是怎樣生活、怎樣思想的,我們的所謂"小眾"價值會在那兒得到認同嗎?


人性化設計--哥本哈根機場出現手寫中文!


人性化設計--誰說機場一定要白白亮亮的才算現代化?哥本哈根機場的arrival hall,以柔光的燈光與溫暖的木地板迎接訪客,華麗而輕鬆的玻璃長廊令人印象深刻,環境homey得令人懷疑自己有沒有經過immigration counter...


(特別鳴謝模特兒大帝先生)

星期一, 12月 06, 2010

轉載文章

謝謝蘆葦的文章, 同意之極, 這也是我近年常思考的事, 香港的教育文化比我們已知的更有問題.

周日話題﹕名校教了我什麼——女校生的反思

(明報)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05:05

【明報專訊】直資名校被揭發一大堆混帳,那部古老幻燈片機就在我的腦袋開動不斷重播我的中學校園片段,晃眼已是十多年前的泛黃舊事。

我的母校,是港島區一家有逾百年歷史的女校,人稱「老牌名校」、「貴族學校」。我曾經為自己能夠入讀這樣的名校感到無比自豪,因為我們一班女生,既能說流利英語、又懂得吃西餐禮儀、亦能夠淡定自信於人前表現自己,根本唔將隔籬學校著旗袍紮孖辮的四眼妹放在眼內。

直至我做了記者,我才發現,所謂名校生獨有的自信、傲氣,還有世故、現實,跟那隻只懂呱呱叫的井底之蛙,沒太大分別。

八九六四 那年,我在鰂魚涌一間街坊中文小學讀小五。我是班長,自發貼了大堆剪報,發起同學手纏黑布。翌年六四1周年如是,我還記得我們和班主任一起哭。

1991年,我被派到那所名女校升中一,班主任比我更興奮,我卻戰戰兢兢。

我被編入全級最top的A班,噩夢開始——老師上課全講雞腸我聽唔明、英文堂默生字我無個寫得出、原校小學升上來的個個都已埋堆唔受我玩,和我一樣的外來生全班只有五六人,她們不是半唐番就是英文小學出身,來自中文小學的好像只我一個。

同窗:我唔想自己中文咁叻

中文堂,成為我的避難所,也是我唯一找回點點信心的課堂。可惜,我的同學都看不起中文,反而為自己中文成績遜於英文而感「自豪」。我很記得,中二那年我的同窗中文測驗全班最高分,她放學時卻苦瓜乾面口道﹕「我唔想自己中文咁叻,我要英文勁呀。」

不單我的同學,後過渡期年代的修女校長,也不將中文放在眼內。中三起我加入中文辯論隊,校方對我們的重視遠不及英文辯論,我的大師姐隊員都是高材生,閒談時笑道﹕「校長唔理我口地仲好,輸咗都無壓力。」據說,修女校長的臉孔在回歸後180度轉變,小師妹通風報訊,Sister近年經常強調要向北望學好普通話,轉直資後又花大筆錢裝修 搞個什麼孔子學堂,希望girls都要學好中國文化。

名校,就是如此現實。它貫輸的價值觀是七個字——識時務者為俊傑。不單校長,老師、同學,都很懂得做人——做一個成功的主流香港人,當然離不開一個錢字。

名校價值:識時務者為俊傑

我的同學,家住干德道司徒拔道,每天司機駕著勞斯萊斯定時定候接送。中二那年,富家女邀請我到她的大潭複式洋房,我到今天仍記得那個無敵大海景。那晚,我回到數百方呎的舊樓——我的家,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卑。

同學雖然有錢,但她們不算show off——應該說,她們由開口講英文到言談間展現個人長處,是骨子裏自然流露的自信,外人覺得她們「寸」、「扮口野」,但那其實是她們是獨有的上流社會溝通方式、貴族間的溝通密碼。午飯鐘響,校園是中英夾雜的喧鬧、好動女生在球場打英式netball而非籃球羽毛球、貪靚的討論暑假去歐洲買什麼名牌。沒有人會談六四,也懶理香港回歸將至。

我當年自覺格格不入,這幾天我不停思考,這個年代獲獎學金的窮學生,入到直資學校後,可有當年我的自卑、孤單?

年輕的我用了半年時間,流了很多淚水、開了多晚通宵,就全程投入校園生活,學懂說美國 口音英文、不怕在堂上舉手答問題、在同學面前不再害羞,我學會了如何做個presentable的名校生。我的成績由包尾變成中等,更獲頒全年進步獎。我開始享受校園生活,和我的富家同學一起溫習看戲談天說笑。我享受自己被標籤成「A班精英」,有名人來校探訪,校長只會把他帶到我們A班;朗讀話劇跳舞我們A班都拿冠軍;老師最疼惜的又是我們A班。

勝王敗寇的遊戲規則

名校的遊戲規則是「精英制」,你入了A班、拎到獎,就是精英中的精英,如盛放牡丹成眾人焦點,其他班別的同學,只是你的綠葉。名校精英制,簡單來說是套用職場遊戲規則——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職場的上位伎倆,名校生早在少年十五二十時就學懂——懂得識時務、懂看人眉頭眼額、懂把握機會表現自己長處。但少女含苞待放的天真純情,去了哪兒?年輕人對社會的熱血,為什麼丁點都不見?

中六那年,我被同學選了當Head Girl(雖然我不是會考狀元)。那年我18歲,成年了,看到所謂名校生、我的同學師妹,很多人雖然表面自信家境富裕,但其實心靈空虛,有的放學流連百貨公司不願回家、有的故意不穿整齊校服引人注意。我將我的發現告訴校長老師,希望他們多花時間關心同學,而非一味叫她們參加比賽幫學校拎獎。

結果我被大駡,更被視為最不聽話的Head Girl。

10多年了,如今,我不少中學同學都很有成就,有的是某某大公司主管、有的嫁了有錢人錦上添花。數月前,在婚宴重遇昔日的A班同學,她們說起自己的職業、老公、子女,當年班房裏的自信又再呈現,表現自己似乎是名校生的終身任務。

可是,我已不再是A班那個小薯仔,我不想再追隨A班大隊了。

離開名校投身記者工作後,我看到世界之大,不是只有干德道豪宅、生活也不是只有名牌拎獎、做人的價值也不是只懂得看人眉頭眼額。世界之大、胸襟之廣,是即使我們家住干德道,也知道香港有個地方叫深水埗有很多板間房;即使我們追逐名利,也關心世界大事懂得分辨是非黑白,而非趨炎附勢。

倒模生產典型香港人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訓練每個人的獨立思考、批判思想。但名校在這方面做到幾多?名校最成功的,是它大批倒模生產一個個典型香港人——實際、精叻、識上位、識表現自己。但更深層的價值——真、善、美,名校又教了幾多?

這個每個名校生都應思考的問題。

後記

我不憎恨我的母校,畢竟它教曉我很多實際的。到今天我最好的朋友,都是和我背景類近的中學同學。雖然她們不讀報、不關心時事,但都有一顆溫柔的心。我預科時的中文老師是我最尊敬的人,也是我的死黨。

寫這篇文章,是希望香港人不要盲目貪慕名牌。所謂名校的教育理念,你作為家長是否認同?更重要的,是你希望學校教曉你的子女什麼?

而我最希望,香港出色的窮學生與富學生,都有平等機會入讀優質學校,這卻是我對直資概念的最大質疑。

文 蘆葦

編輯 屈曉彤、劉逸芝



遮匙想提出的討論: 你有沒有同類的"校園舊事"? 你認為香港教育文化有甚麼需要改善的地方?